產業新聞
微塑膠毒害 海洋生物後代死亡率增3倍
產業訊息2020-12-05
生活中有許多塑膠製品,可能產生微塑膠流入海洋,遭海洋生物誤食。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代理主任陳國勤、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余倖霈研究潮間帶生物「紋藤壺」,發現若從幼生到成體一直吃進微塑膠,下一代幼生的死亡率增加三倍,且愈小的微塑膠,毒性愈強。
陳國勤指出,團隊研究的紋藤壺,幼生為浮游生物,成體時行底棲生活,成群附著在水底岩石上,同時受水面漂浮及海底沉積的微塑膠影響,此研究也是首度以擁有複雜生活史的海洋生物為研究對象。
陳國勤表示,研究團隊從紋藤壺幼生開始飼養到成體,餵食不同大小及濃度的聚苯乙烯微塑膠,並讓其交配生產下一代,發現長期食入微塑膠的紋藤壺,不但下一代死亡率比對照組高三倍,更發現食入的微塑膠愈細小,下一代幼生的死亡率也愈高。
研究也發現,微塑膠雖對首代底棲的無脊椎動物沒明顯影響,但累積的微塑膠毒性,卻可能跨越世代,導致潮間帶生物孕育的下一代死亡。
陳國勤說,當微塑膠導致浮游動物在幼生期死亡,或經由食物鏈,毒素放大並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體內,恐影響海洋生態糸統。
返回
陳國勤指出,團隊研究的紋藤壺,幼生為浮游生物,成體時行底棲生活,成群附著在水底岩石上,同時受水面漂浮及海底沉積的微塑膠影響,此研究也是首度以擁有複雜生活史的海洋生物為研究對象。
陳國勤表示,研究團隊從紋藤壺幼生開始飼養到成體,餵食不同大小及濃度的聚苯乙烯微塑膠,並讓其交配生產下一代,發現長期食入微塑膠的紋藤壺,不但下一代死亡率比對照組高三倍,更發現食入的微塑膠愈細小,下一代幼生的死亡率也愈高。
研究也發現,微塑膠雖對首代底棲的無脊椎動物沒明顯影響,但累積的微塑膠毒性,卻可能跨越世代,導致潮間帶生物孕育的下一代死亡。
陳國勤說,當微塑膠導致浮游動物在幼生期死亡,或經由食物鏈,毒素放大並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體內,恐影響海洋生態糸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