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聞
目標農作零廢棄 鉅田潔淨技術 植物纖維循環再生
產業訊息2020-10-21
鉅田利用可持續再生的植物纖維進行研發,生產出零塑無毒且低碳排、低耗能、可自然分解的產品;賜予農業廢棄物新價值,確保資源循環再生,實踐品牌理念,朝「100%植」邁進。
臺灣人手一杯手搖飲料,自政府宣布吸管限塑以來,替代品紛紛出爐,但這些替代品是否真的環保?他們的原料來自哪裡?製造過程是否消耗更多能源?丟棄時該如何處理?鉅田潔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黃千鐘早在碩士班時就思考了這些問題,賜予臺灣農業廢棄物新價值,研發專利技術製作植物纖維吸管,無毒可分解,達到真正的循環再生。
為解決全球嚴重的塑膠汙染問題,黃千鐘回收農業生產剩餘植物製成各式粒子取代塑膠,從一次性產品開始研發吸管、咖啡杯蓋、刀叉匙、布丁和冰淇淋的小湯匙等,再延伸至重複性產品碗、盤等,並與知名環保鞋品牌合作,甚至開發家具如甘蔗渣椅子、葡萄渣課桌椅等。
農業殘渣 回收再製
鉅田以品牌「100%植」行銷,品牌名稱即代表了從原料到製程再到回收都是以最天然的方式進行。製作吸管的植物纖維原料包含竹子、木粉、茶葉渣、黃豆渣、稻殼、葡萄渣、鳳梨葉等,這些現有材料原本是農民會燒掉的廢棄物,但燃燒會產生空汙,因此甘蔗、竹子吸管不僅解決了農民處理農業廢棄物的問題,也完全不需生產新原料,吸管還會散發淡淡的植物香甜氣息。
不同的植物纖維有不同的特性,黃千鐘解釋,咖啡纖維屬於粒狀,做成吸管會柔軟有彈性,竹子纖維則屬於條狀,就像鋼筋般堅硬。不同植物原料吸管的配方,都需要依據纖維的特性調整硬度,刺破飲料密封膜都不是問題。
黃千鐘的強項在可自然分解植物性材料,但要製作成吸管,尤其是為了資源有效利用,不設置新設備,而是與現有塑膠吸管工廠合作生產,需克服產率過低的問題,不斷增加或減少材料,將物性調至和塑膠吸管類似才終於找到完美比例。
傳統產業升級 製程低碳排
農業廢棄物含水率非常高,成為原料的首要步驟是乾燥。鉅田採取採收地就地曝曬或玻璃屋乾燥法,雖然不使用工業烘箱會受天候影響需要3天至1周的時間,但可盡到社會企業責任增加農民收入,減少運送至指定地點乾燥或使用乾燥機械的碳排放,而乾燥後的原料體積縮小,可增加貨車裝載量,達到最佳運輸效益。
此外,吸管製作過程中完全不添加任何抗菌劑、染料、抗氧化劑或黏合劑等化學添加物,保留原料原始顏色和觸感,符合SGS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檢測,是可以讓孩童安心使用的真正天然產品。生產過程不僅協助塑膠吸管工廠轉型,生產更具競爭力的環保吸管,達到傳統產業升級,也讓工廠裡的員工上班時不需再吸入有毒空氣,而是聞著咖啡香和甘蔗香。
可自然分解 資源循環再生
塑膠雖然可回收,但實際上全球回收率不到10%,最主要的原因是回收成本太高,而且回收過程反而會增加更多碳排放量。黃千鐘說明,植物纖維吸管的概念就像樹枝一樣,不論是埋進土裡或是放在桌上都可自然分解,所以甘蔗吸管有大約1年的保存期限,之後就會脆化。根據國際第三方檢測單位的測試,埋在土壤中約180天分解就可達90%以上。
鉅田的第一代吸管含聚乳酸(PLA)植物性材料,是由玉米、澱粉發酵聚合而來。PLA在美國有完善的回收機制,以工業堆肥法大約半年就可以分解完畢。臺灣雖然沒有專門的PLA回收方式,但即使是將吸管丟入一般垃圾桶進入焚化爐,燃燒時也不會產生毒氣。目前鉅田已開發第二代吸管,讓吸管在高緯度、低氣溫的國家常溫就可以自然分解。黃千鐘指出,這些吸管使用後也可回收再次製成吸管,生生不息永續循環,只是目前回收成本尚不符合環保效益。
符合檢測及認證 獲國際大獎肯定
植物纖維吸管已獲得生物可分解環保標章、歐洲生物性塑膠DIN CERTCO可分解認證並符合美國FDA及歐盟法規檢測標準,屢獲國際大獎肯定。鉅田以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理念,所生產的咖啡吸管和甘蔗吸管已銷售至全球五大洲,獲得許多主打「Go Green」的飲料品牌支持。植物纖維吸管雖然成本稍高,但可以轉換為企業形象的行銷支出,為品牌加分。
黃千鐘說,目前很多國家急需解決農業廢棄物卻苦無技術,鉅田的潔淨技術走在世界尖端,已與法國酒廠合作開發酒粕吸管,達到酒廠零廢棄物。此外,法國當地生長很多蘆葦草,韌性與竹子相似,也是很好的植物性材料。2020年9月鉅田將成立法國分公司,協助解決當地農業廢棄物的問題。
僅僅生產吸管、開發新商品也處理不完龐大的農業廢棄物,鉅田也與製造業共同研發可持續性材料,例如汽車製造業已開始導入運用生質材料取代副配件或組件中的塑膠,將碳排放量降低至極致。電子業則在原產品中添加植物性纖維取代20%至30%的塑膠,以漸進方式讓塑膠減量。
鉅田將農業廢棄物原料建立詳細資料庫,紀錄每項材料的特性、適合製作的產品,同時密切觀察市場需求。由於對材料熟悉、技術純熟,製造又是臺灣的強項,因此收到客戶委託後,可在短短3個月內就開發出替代塑膠的環保產品。政府限塑產品一項接一項,鉅田目前正研發瓶蓋,試驗材料的透氣度,讓瓶蓋既環保又達到氣密的功能性。
黃千鐘已幾乎將全臺的農業廢棄物試驗完畢,接下來要研究世界各國不同的農業廢棄物。他相信只要透過技術將植物性原料製作的產品,達到原有塑膠商品的便利性,宣導循環再利用,就可以鼓勵大眾減少使用塑膠,達到減塑減碳的目的。
返回
臺灣人手一杯手搖飲料,自政府宣布吸管限塑以來,替代品紛紛出爐,但這些替代品是否真的環保?他們的原料來自哪裡?製造過程是否消耗更多能源?丟棄時該如何處理?鉅田潔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黃千鐘早在碩士班時就思考了這些問題,賜予臺灣農業廢棄物新價值,研發專利技術製作植物纖維吸管,無毒可分解,達到真正的循環再生。
為解決全球嚴重的塑膠汙染問題,黃千鐘回收農業生產剩餘植物製成各式粒子取代塑膠,從一次性產品開始研發吸管、咖啡杯蓋、刀叉匙、布丁和冰淇淋的小湯匙等,再延伸至重複性產品碗、盤等,並與知名環保鞋品牌合作,甚至開發家具如甘蔗渣椅子、葡萄渣課桌椅等。
農業殘渣 回收再製
鉅田以品牌「100%植」行銷,品牌名稱即代表了從原料到製程再到回收都是以最天然的方式進行。製作吸管的植物纖維原料包含竹子、木粉、茶葉渣、黃豆渣、稻殼、葡萄渣、鳳梨葉等,這些現有材料原本是農民會燒掉的廢棄物,但燃燒會產生空汙,因此甘蔗、竹子吸管不僅解決了農民處理農業廢棄物的問題,也完全不需生產新原料,吸管還會散發淡淡的植物香甜氣息。
不同的植物纖維有不同的特性,黃千鐘解釋,咖啡纖維屬於粒狀,做成吸管會柔軟有彈性,竹子纖維則屬於條狀,就像鋼筋般堅硬。不同植物原料吸管的配方,都需要依據纖維的特性調整硬度,刺破飲料密封膜都不是問題。
黃千鐘的強項在可自然分解植物性材料,但要製作成吸管,尤其是為了資源有效利用,不設置新設備,而是與現有塑膠吸管工廠合作生產,需克服產率過低的問題,不斷增加或減少材料,將物性調至和塑膠吸管類似才終於找到完美比例。
傳統產業升級 製程低碳排
農業廢棄物含水率非常高,成為原料的首要步驟是乾燥。鉅田採取採收地就地曝曬或玻璃屋乾燥法,雖然不使用工業烘箱會受天候影響需要3天至1周的時間,但可盡到社會企業責任增加農民收入,減少運送至指定地點乾燥或使用乾燥機械的碳排放,而乾燥後的原料體積縮小,可增加貨車裝載量,達到最佳運輸效益。
此外,吸管製作過程中完全不添加任何抗菌劑、染料、抗氧化劑或黏合劑等化學添加物,保留原料原始顏色和觸感,符合SGS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檢測,是可以讓孩童安心使用的真正天然產品。生產過程不僅協助塑膠吸管工廠轉型,生產更具競爭力的環保吸管,達到傳統產業升級,也讓工廠裡的員工上班時不需再吸入有毒空氣,而是聞著咖啡香和甘蔗香。
可自然分解 資源循環再生
塑膠雖然可回收,但實際上全球回收率不到10%,最主要的原因是回收成本太高,而且回收過程反而會增加更多碳排放量。黃千鐘說明,植物纖維吸管的概念就像樹枝一樣,不論是埋進土裡或是放在桌上都可自然分解,所以甘蔗吸管有大約1年的保存期限,之後就會脆化。根據國際第三方檢測單位的測試,埋在土壤中約180天分解就可達90%以上。
鉅田的第一代吸管含聚乳酸(PLA)植物性材料,是由玉米、澱粉發酵聚合而來。PLA在美國有完善的回收機制,以工業堆肥法大約半年就可以分解完畢。臺灣雖然沒有專門的PLA回收方式,但即使是將吸管丟入一般垃圾桶進入焚化爐,燃燒時也不會產生毒氣。目前鉅田已開發第二代吸管,讓吸管在高緯度、低氣溫的國家常溫就可以自然分解。黃千鐘指出,這些吸管使用後也可回收再次製成吸管,生生不息永續循環,只是目前回收成本尚不符合環保效益。
符合檢測及認證 獲國際大獎肯定
植物纖維吸管已獲得生物可分解環保標章、歐洲生物性塑膠DIN CERTCO可分解認證並符合美國FDA及歐盟法規檢測標準,屢獲國際大獎肯定。鉅田以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理念,所生產的咖啡吸管和甘蔗吸管已銷售至全球五大洲,獲得許多主打「Go Green」的飲料品牌支持。植物纖維吸管雖然成本稍高,但可以轉換為企業形象的行銷支出,為品牌加分。
黃千鐘說,目前很多國家急需解決農業廢棄物卻苦無技術,鉅田的潔淨技術走在世界尖端,已與法國酒廠合作開發酒粕吸管,達到酒廠零廢棄物。此外,法國當地生長很多蘆葦草,韌性與竹子相似,也是很好的植物性材料。2020年9月鉅田將成立法國分公司,協助解決當地農業廢棄物的問題。
僅僅生產吸管、開發新商品也處理不完龐大的農業廢棄物,鉅田也與製造業共同研發可持續性材料,例如汽車製造業已開始導入運用生質材料取代副配件或組件中的塑膠,將碳排放量降低至極致。電子業則在原產品中添加植物性纖維取代20%至30%的塑膠,以漸進方式讓塑膠減量。
鉅田將農業廢棄物原料建立詳細資料庫,紀錄每項材料的特性、適合製作的產品,同時密切觀察市場需求。由於對材料熟悉、技術純熟,製造又是臺灣的強項,因此收到客戶委託後,可在短短3個月內就開發出替代塑膠的環保產品。政府限塑產品一項接一項,鉅田目前正研發瓶蓋,試驗材料的透氣度,讓瓶蓋既環保又達到氣密的功能性。
黃千鐘已幾乎將全臺的農業廢棄物試驗完畢,接下來要研究世界各國不同的農業廢棄物。他相信只要透過技術將植物性原料製作的產品,達到原有塑膠商品的便利性,宣導循環再利用,就可以鼓勵大眾減少使用塑膠,達到減塑減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