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循環經濟論壇 10月登場
產業訊息「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新契機」將於10月16日到10月18日在高雄展覽館舉行,此次論壇邀請到聯合國的權威講者,包括英國、德國、丹麥、荷蘭、盧森堡、菲律賓、新加坡、中國與日本等14個國際講者、49家台灣實踐單位演講,並安排生物、紡織、金屬、塑膠、產業共生等五條循環經濟參訪路線,讓400位海內外的參與者能夠深入理解與交流,探討循環經濟趨勢下的新契機,找出適合亞太地區的循環路徑。19日指導單位經濟部與環保署、合辦單位工研院及台糖、台電、中油、中鋼聯合舉行記者會,替論壇預熱。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台灣廢棄物回收使用率非常高,有些同在亞太地區的國家,甚至要遷都去面對快速發展後所產生的廢棄物問題,期望在論壇中能討論國內外的經驗、制度規範與分享振奮人心的案例,為產業面對未來新經濟與新生產模式帶來新觀念,達到對國內環境有利、提升企業跨國競爭力的目標。
此外曾文生強調,過去經濟是線性發展,不斷追求成長,但現在與未來,在追求成長的同時,也要加強永續循環,過去是一個鏈,未來是一個圓,希望將國內企業串連,成為台灣循環經濟產業聯盟Taiwan Circular Economy 100 (簡稱TCE 100)與新的經濟典範。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也指出,過去他曾思考循環經濟真的是經濟嗎?而在探討的過程中發現,若是不推動循環經濟,很多現有的經濟將會不見。例如星巴克的一次性吸管要能分解,若做不出來來這個產業就會消失;NIKE、愛迪達要用生質材料做衣服、鞋子;三星包裝要用可回收生質材料來做。這些案例都代表著,若不做產業可能會有嚴重的影響,所以帶動的是新的經濟,這種危機也會是台灣很大的轉機。
黃育徵表示,循環經濟不是一個產業,而是一種觀念的轉變,適用於百行百業。台灣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在資源的串接上絕對具有莫大優勢,此外,過去線性經濟模式下取得成功的大企業,踏入轉型等於要重新改寫過去的成功模式,而台灣中小企業則更具有彈性、更有機會切入這塊新藍海,循環經濟因有別於過去的生產模式和使用邏輯,因此也提供從零開始的創新機會,對於新創團隊也是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