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AI醫療新局 三大關鍵
產業訊息AI精準醫療已是全球發展趨勢,台灣在這波浪潮下應抓緊機會,科技與醫療是台灣最具優勢的兩大產業,包括擁有完整電子製造供應鏈,與獨步全球的全民健保,等於已拿到跨入精準醫療的入場券。若進一步掌握「全民健保與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的應用」、「異業跨域軟硬整合」、「推動場域驗證以加速服務落地」等三大關鍵,將可望為AI醫療開創新局。
根據彭博2018年發布的評比,台灣是全球醫療效率第九強的國家,代表台灣的高醫療品質已是世界有目共睹,而在面對AI科技的時代,掌握大數據、就等於擁有「黑金」,台灣獨步全球的全民健保,已累積24年的龐大數據與影像資料,也成為AI在醫療照護應用與精準醫療中的關鍵角色,亦是奪得商機與先機的關鍵。
故為了整合現行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在行政院的支持下工研院、國衛院、中研院、國網中心將透過不同專業的合作建立虛擬整合平台,稱之為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平台。其彙整跨機構相關疾病檢體的收集、處理、儲存、利用等,並建立公開、透明與一致的管理及運作機制。再將資料庫中的臨床、基因與影像數據透過AI人工智慧加以應用,此平台可望為精準醫療奠定最紮實的根基。
台灣下一步就是要透過「異業跨域軟硬整合」來進行與「轉譯」,善用我們優勢的ICT產業能量,將原本複雜、大量的資訊量,分析解讀為醫護人員、甚至一般民眾一目了然的語言,讓醫療更有效率、更加精準。工研院已攜手產官學醫,從預防醫學、個人化診斷醫療到復健、照護等逐步布局,例如研發出「糖尿病眼底AI智慧判讀系統」,由21位眼科醫師,超過2萬張眼底圖註記、訓練而成,簡化過去繁複的檢測流程,如此可協助醫師在短時間內完成更精確的診斷,輔助非專科醫師初步篩選出可能罹病的病患,準確度達近90%,爭取黃金時效、實現精準醫療目的。
AI精準醫療落地服務的最後一哩路,則是「推動場域驗證以加速服務落地」,台灣在2017年就開始實施「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2.0」,在全國80個長照據點與機構,透過AI與「居家醫療模式」結合,針對不同患者基因與病況更準確進行配藥控制,或透過患者生理數據預測病勢走向,有效協助醫師輔助診斷、健康控管與疾病預測。
工研院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今年成立「數位醫療健康照護平台」,以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為中心場域,未來將導入「貼片式呼吸中止偵測器」、「貼片式超音波心血管參數感測裝置」技術,串起患者、醫院、護理之家三大體系,醫護人員可掌握患者全天的生理數值與影像,節省更多醫療資源,降低醫療體系及家庭照顧者負擔,真正落實台灣醫界發展智能醫院、智慧長照與診斷系統。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Deloitte機構指出,「AI精準醫療」在2022年市場規模達到4,708億美元,台灣除了掌握優勢、贏在起跑點,也要抓住關鍵契機、提早完整布局,才能在終點完美衝線、開創AI精準醫療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