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情新聞

Business News
產業資訊 客戶服務 塑膠中心新聞
產業新聞

塑膠中心推食品級塑膠原料驗證制度

產業訊息
2014-04-15
近年來,塑化劑、黑心油等食品安全問題連環爆,全台「食品信任危機」蔓延,連帶引發國人對塑膠食品容器具與包裝材料產生疑慮,食品級塑膠原料的安全性因而受到高度關注。

據了解,塑膠食品容器具釋出不安全物質,主要肇因於製造過程中,業者為賦予其外觀色彩、加工性及特殊性能,摻入抗氧化劑、塑化劑、改質劑等各種添加物,造成源頭原料的複雜化,這些微量的化學成份可能經由使用過程或與各類食品接觸後,會釋出污染物到食品表面,致衍生食安風險。為有效避免塑膠食品容器的原料和添加物釋出有害物質,進而影響食品安全,必須從源頭進行食品級塑膠原料及添加劑的管理。

財團法人塑膠中心表示,美、歐、日等先進國家,早已實施塑膠原料「預市場」驗證機制。反觀國內,在有限的人力及資源下,雖推出數項管理措施,以要求業者進行自主管理,降低食安風險,但對塑膠原料的源頭管理尚未提出具體作法。尤其,塑膠類食品容器具及包裝材料的種類眾多,因應產品特性需求所添加的各類添加劑更多如牛毛,依政府現有的人力與預算,實無法全面把關,從食品級塑膠原料及安全添加劑的源頭管理做起,反而成為目前最可行的替代方案。 

有鑒於目前國內相關法規尚未完備,塑膠中心特別研擬「食品級塑膠原料驗證制度」,期透過塑膠原料的食品級驗證,提供塑膠製造業者取得符合食品衛生標準的原料,並帶動國內原料的分級制度,連帶提升塑膠製食品容器、器具、包裝材料的安全性。

該驗證制度係依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頒布的食品衛生管理法、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初期先針對PE、PP、PS、PMMA、PMP、PA、PET、PC 8種常見食品包材塑膠原料,訂定安全衛生驗證基準,表列塑膠初始原料可使用的添加劑規定,再以工廠檢查、材質試驗(含原材料的配方限制)、溶出試驗、毒性試驗等輔助,建立國內食品級塑膠原料驗證雛型。

塑膠中心指出,美國與歐盟已實施食品級塑膠原料預市場與後市場的全面管理,以正面表列方式提供約900種可使用的物質,除顯示這些國家對食品接觸物質積極進行原料的把關,相對也顯示國內業者必須遵守這些國家相關法規的要求,並尋求商品通過這些國家承認的第三方驗證,以免出口國外的商品屢屢遭到禁止或處罰,同時達到提升產品形象的目的,有利市場的拓展──而這也是塑膠中心推出「食品級塑膠原料驗證制度」的主要目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