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情新聞

Business News
產業資訊 客戶服務 塑膠中心新聞
產業新聞

工研院廢偏光板噸級處理線 實現全循環零廢棄

產業訊息
2023-07-27

偏光板出貨面積約6.1億平方米,並持續每年成長約5%。台灣每年約產出10,000噸製程廢偏光板,包括切割製程產生的碎片、殘餘材料以及未通過品管的格外品等。

 

目前國內處理方式包含掩埋和焚化,但台灣掩埋廠嚴重不足及處理費用高昂;焚化方式雖符合經濟效益,但偏光板含有碘,在微熱下即昇華釋放碘蒸氣,對環境及周遭居民造成潛在健康危害,因此偏光板廠面臨無法清運廢料的困境。

 

為因應2050年碳中和要求的廢棄物再利用,工研院長年深耕顯示器相關材料研發,開發廢偏光板去碘回收與高效循環資源化技術,建立全循環零廢棄「固-液萃取系統」噸級處理線,利用偏光板中不同成分對萃取液的反應性與溶解度差異,選擇性地先後將碘、PVA(聚乙烯醇)及TAC(醋酸纖維素)萃取出。經過檢測,碘的去化率可達99%以上,且PVA、TAC等高分子材料回收率高於九成。

 

水耕一般常用保麗龍發泡材料壓製成型的栽培床,既可水耕亦可作介質耕,缺點是易損壞。PVA是無毒且生物可分解的水溶性高分子,其多元醇(polyol)的結構易與水形成氫鍵,成為農業或園藝用的保水材料,結合精緻農業的水耕栽培,作物生長迅速,水耕栽培的基質及材料亦可減少植物病菌危害,降低農產品受到病害的機會。

 

利用工研院開發的去碘處理技術,將從廢偏光板回收的PVA透過添加適當的發泡劑,在特定溫度、壓力條件下進行化學性發泡製程,形成PVA發泡材料,具有質輕且高強度性質,可作為水耕栽培的育苗泡棉;也可配製成水膠,結合農業剩餘資源,如木、竹製品剩餘料、碎屑等混合塑型,應用於固持植物、吸附營養液的栽培介質,或混入廢棄綠竹桿製作成綠竹板,作為蘭花、觀葉及吊盆植物栽培之用,不只可取代瀕危植物筆筒樹所做的蛇木板、蛇木屑,更有利廢棄竹桿去化,讓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

 

工研院開發的廢偏光板回收「固-液萃取系統」處理線,能去除偏光板中的碘,同時將複雜的混合塑料分離,且萃取液可重複回用,解決偏光板廠廢棄物處理量能不足而堆積廠內影響產能外,同時將廢棄物轉為可再用資源,降低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帶動新的循環產業跨領域合作,提高資源循環率,落實循環經濟的理念。

 

近年來環保與永續發展逐漸受到全球關注,台灣顯示器產業位居全球供應鏈要角,從源頭材料導入設計再生使用等概念,方能在零碳競賽中降低風險,並提升國際競爭力,將廢棄偏光板回收處理再利用是符合資源循環零廢棄的環保理念,期能為台灣產業淨零轉型解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