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情新聞

Business News
產業資訊 客戶服務 塑膠中心新聞
產業新聞

牡蠣殼變高值產品 攻綠商機

產業訊息
2022-04-21
如果有一天,你走進藥粧店,拿起一罐珍珠胜肽粉想回家保養肌膚,這可能是由「大海的禮物」萃取而成的,運用工研院開發出的「高加值鈣循環技術」,將常見的牡蠣殼、蛤蜊殼、蛋殼等殼類,透過化學反應修飾、改質,點石成金,搖身一變成為食品級、化粧品級、醫藥品級、特用化學品級等煥然一新的產品,帶給自己好氣色的同時,也能對環境更友善,還能幫助產業搶攻綠色循環市場。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專案經理鄭慧玲表示,來自海洋或畜牧的殼類廢棄物,像是牡蠣殼、蛤蜊殼、蛋殼等,傳統都只能用掩埋或焚化,造成空氣、土壤與水的汙染,也是不小的處理成本。然而想循環使用,產學界一開始就會遇到商品化的挑戰。

鄭慧玲形容,就好像置身在迷霧一般,大家都覺得綠色循環重要,但不知道該投入哪個項目,因此當時她帶領團隊,先思考既然牡蠣殼、蛋殼都是「漁農業」廢棄物,是否也能變身成為新的「高值產品」呢?另外,工研院生醫所擅長的醫藥產品,有無可運用的空間?

有了這兩點啟發,工研院花費五年時間逐步形成一整套商業模式,利用團隊合成專長進行化學反應修飾、改質,就可依需求變成食品級、化粧品級、醫藥品級、特用化學品級的產品。

例如原料經過高溫形成氧化鈣,即可變成消毒劑、蔬果清洗劑;若是透過化學合成,變成檸檬酸鈣、葡萄糖酸鈣,就可打造成鈣片等保健食品原料,或是應用於胃藥等藥品;至於牡蠣殼則可變成珍珠胜肽,成為藥粧店架上保養產品的原料。目前從原物料蒐集、製造加值,到輔導業者建廠、整廠規畫輸出,工研院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一條龍服務。

鄭慧玲回憶,當初毅然決然投入綠色循環的研發,有些人覺得前景不明都不看好,不過現在回頭看,闖入新藍海,有時就是需要「那股勇氣、先踏出第一步」,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現在團隊也正積極尋找產業廠商投入技術與量產,希望可以幫助台灣產業搶攻歐美市場的綠色商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