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聞
掌握綠色減碳商機
產業訊息2021-10-21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20日表示,全球訂定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雖然是一大挑戰,卻也將是產業的新商機,宜把握這至少未來30年不墜的市場,以「創新低碳科技」協助產業轉型升級,同步掌握綠色減碳商機。
劉文雄昨天出席2021科技論壇,以「2050淨零碳排產業新商機」為題,發表專題講座。
他指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面對地球暖化、海平面逐漸上升的威脅,全球多國透過立法或提出政策要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前已經有美國、歐盟、英國、韓國、日本、中國大陸等130多個國家宣示2050年要達到淨零碳排目標,並有超過300家企業會員創意RE100。今年國慶日,蔡總統也宣示台灣將接軌國際走向淨零碳排。
劉文雄強調,邁向2050淨零碳排必須從你我做起,「減碳守護地球」是挑戰也是機會,必須透過「創新低碳科技」協助產業轉型升級,掌握綠色減碳商機,同時與國際合作共創區域新生態鏈,成為零碳經濟的生命共同體,把減碳守護地球變成普世價值。
在技術面,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50淨零策略指出,淨零碳排分兩階段發展,第一階段是從現在到2030年,使用現有的技術積極布建進行減碳,並可朝再生能源、電氣化、需求與行為改變、碳捕捉、利用與封存等方向著手,台灣則可積極投入製造業的減碳,建築的節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
第二階段是2030年到2050年,必須使用現在尚未出現、或現階段仍是雛形的創新技術與國際合作,包括發展氫能為終極潔淨能源,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建立健康的碳循環,發展低碳新材料,以及運用邊際減量成本分析(MACC),尋找合乎效益的技術,來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非技術面則是指經貿、法規與國際接軌,包括從政策、規範、獎勵等內部推力,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從電動車與充電設備促進電氣化、推動建築能源效率、重新思考對產品規範的意義等。
此外,在外部拉力的部分,則是因應國際以「碳」為標的貿易規則,包括碳定價、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碳權(碳排放額度)、碳交易等。
劉文雄提醒,台灣必須與國際經貿及法規接軌,歐盟2021年初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2023年開始實施(申報為主),2026年開始收取碳邊境稅。建議台灣加速與進口國的研商與循環合作,實踐國際產業供應鏈的淨零碳排。
返回
劉文雄昨天出席2021科技論壇,以「2050淨零碳排產業新商機」為題,發表專題講座。
他指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面對地球暖化、海平面逐漸上升的威脅,全球多國透過立法或提出政策要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前已經有美國、歐盟、英國、韓國、日本、中國大陸等130多個國家宣示2050年要達到淨零碳排目標,並有超過300家企業會員創意RE100。今年國慶日,蔡總統也宣示台灣將接軌國際走向淨零碳排。
劉文雄強調,邁向2050淨零碳排必須從你我做起,「減碳守護地球」是挑戰也是機會,必須透過「創新低碳科技」協助產業轉型升級,掌握綠色減碳商機,同時與國際合作共創區域新生態鏈,成為零碳經濟的生命共同體,把減碳守護地球變成普世價值。
在技術面,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50淨零策略指出,淨零碳排分兩階段發展,第一階段是從現在到2030年,使用現有的技術積極布建進行減碳,並可朝再生能源、電氣化、需求與行為改變、碳捕捉、利用與封存等方向著手,台灣則可積極投入製造業的減碳,建築的節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
第二階段是2030年到2050年,必須使用現在尚未出現、或現階段仍是雛形的創新技術與國際合作,包括發展氫能為終極潔淨能源,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建立健康的碳循環,發展低碳新材料,以及運用邊際減量成本分析(MACC),尋找合乎效益的技術,來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非技術面則是指經貿、法規與國際接軌,包括從政策、規範、獎勵等內部推力,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從電動車與充電設備促進電氣化、推動建築能源效率、重新思考對產品規範的意義等。
此外,在外部拉力的部分,則是因應國際以「碳」為標的貿易規則,包括碳定價、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碳權(碳排放額度)、碳交易等。
劉文雄提醒,台灣必須與國際經貿及法規接軌,歐盟2021年初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2023年開始實施(申報為主),2026年開始收取碳邊境稅。建議台灣加速與進口國的研商與循環合作,實踐國際產業供應鏈的淨零碳排。